您好,欢迎访问天富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全国咨询热线

400-888-666

您的位置:天富娱乐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寒冬快充不再难:电动汽车低温充电效率实现5倍

发布时间:2025-09-08 08:52人气:

  寒冬腊月,对于广大电动汽车车主而言,低温可能就意味着续航缩水、充电缓慢,甚至“趴窝”风险成倍增加。不少车主都有这样的经历:原本在温暖季节半小时可充至80%的电量,在零下的严寒中,却可能需要耗费一个多小时。这种“低温焦虑”,也成为阻碍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广泛推广的一大技术瓶颈。

  然而,曙光已现。近日,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开发出一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电池电极制造技术,能够在-10℃的极寒环境中实现10分钟快速充电,效率较当前水平提升高达5倍。

  要理解这项突破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充电艰难的根本原因。

  目前绝大多数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完成充电和放电过程。这些离子穿梭于液态电解质之中,其移动速度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功率性能和充电效率。一旦环境温度降低,电解质的黏度便会急剧上升,就像蜂蜜在冰箱中逐渐凝固那样,离子移动的阻力显著增大。

  更复杂的是,在低温条件下,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速率也会下降。锂离子在嵌入和脱出电极材料时变得迟缓,电极表面容易发生副反应,甚至出现金属锂镀层——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不仅加速电池老化,还可能引发短路甚至热失控。

  而过去几年,为了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许多厂商选择增加电池电极的厚度。厚电极可以储存更多的锂离子,从而提高整体能量密度。但这也带来明显的副作用:离子需要迁移更长的距离才能到达电极深处,本就缓慢的低温动力学条件进一步恶化。其结果就是“功率密度”下降——电池可以存更多电,但充放电速度却大打折扣,尤其在低温下更为明显。

  正如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副教授尼尔・达斯古普塔(Neil Dasgupta)所言:“即使是最激进的快充,现在也要30–40分钟,冬天更是动辄超过1小时——这已经成为终端用户最头疼的痛点。”

  针对这一系列难题,达斯古普塔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并没有选择对现有电池化学体系进行彻底颠覆,而是从电极结构设计与表面化学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一种极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结构层面,团队采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制造出具有多维立体通道的电极结构。与传统电极中随机分布的孔隙不同,这种电极如同为锂离子修建了规划有序的“高速路网”,即使是在低温环境下,离子仍可沿着这些预设路径快速移动,显著降低了传输阻力。

  但这还只是解决了“道路”问题。真正关键的突破,在于团队为这条高速路铺设了特殊的“抗寒涂层”。

  研究人员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电极表面覆盖了一层仅20纳米厚的复合涂层材料,成分为硼酸锂-碳酸盐(Li₃BO₃–Li₂CO₃)。这层极薄的涂层构成了一个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Artificial SEI),一方面,它有效隔绝了低温下变得黏稠的电解质与电极的直接接触,为离子迁移提供了一道稳定的界面屏障;另一方面,这层界面具有优异的离子导电性,即使在低温下也能保持离子顺畅通过,防止表面沉积和锂金属析出。

  达斯古普塔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传统电极表面的化学层在低温下就像冻结的黄油,锂离子极难穿透;而我们这层涂层,就像是给黄油加热融化了一般,让离子能够顺畅地流动,同时还不会在电极表面形成堵塞。”

  在-10℃的低温环境中,以6C高倍率进行快速充电,电池不仅能够实现高效能量补充,更令人惊喜的是其长期循环稳定性:在经过100次这样的严苛快充后,电池容量保持率仍然高达97%以上,并且未出现明显的锂镀层现象。

  这意味着,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充得进”的问题,还同时应对了“用得久”的挑战。对于用户而言,即便在寒冬季节频繁使用快充,也无需过分担心电池寿命会急剧衰减。它从根本意义上打破了电动汽车快充与电池耐久性之间的传统矛盾。

  任何一项实验室技术,最终能否真正改变行业,都取决于其产业化的可行性。正因如此,密歇根大学团队的这项成果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

  与传统“颠覆性”电池技术(如全固态电池)不同,这种新型电极制造工艺无需对现有电池产线D打印电极结构和原子层沉积技术都是已经在不同工业领域得到应用的成熟工艺,具备较高的设备可控性与工艺适应性。

  回顾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其推广过程始终在与“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作斗争。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快充技术的发展,温暖天气下的续航问题已得到大幅缓解。唯独低温性能,尤其是低温快充,成为剩下几个最难攻克的技术堡垒之一。

  密歇根大学的这项突破,意味着电动汽车有望真正成为一种“全气候”的交通工具,不再有明显的使用地域限制。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消除低温快充障碍将进一步加速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程,尤其是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不适宜电动车”的寒冷地区。

  当然,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总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大规模生产的质量一致性、长期使用的可靠性验证,以及最终的成本控制等。但无论如何,这项技术可能会让我们实现在寒冬时节,电动汽车仍可从容疾驰。

推荐资讯

400-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