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增长,叠加动力电池充电倍率提升,车辆快速补充电能的需求推动快充市场成为各家企业竞争的焦点。业界预计,到2026年底,高压快充车型的市场保有量将会达到1300万辆以上。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专注充电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绿能慧充(SH:600212)在大功率充电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建立起覆盖广泛功率段、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大功率充电产品矩阵。近期,绿能慧充更是重磅推出了当前行业最高功率的充电机——绿能·天穹2.5MW分体式直流充电机。
那么,如何看待高功率快充市场?绿能慧充在产品开发上在做哪些创新?针对这些问题,华夏能源网专访了绿能慧充高级副总裁、初期合伙人聂永军。
绿能慧充天穹2.5MW充电机采用多枪并行充电技术,其中液冷双枪协同输出功率可达2.4MW,MCS单枪最大输出功率1.5MW,同时通过双机并联技术实现5MW功率池的智能调配。
“重卡是天穹2.5MW分体式直流充电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聂永军向华夏能源网介绍说。
目前主流电动重卡标称续航450公里,实际满载只有250—300公里,冬天还要再打折,这就意味着,长距离运输必须中途充电。由于重卡的电池容量普遍较大,使用传统大功率的直流电快充一般也需要1个小时以上,这也造成了长途重卡充电效率不高,里程焦虑很重。
绿能慧充的这款充电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行业痛点,可以做到快速补能,助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使用天穹2.5MW充电机充电,一辆重卡的电量从“0”充到满电只需要“一杯茶”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2.5MW并不是充电机功率增长的尽头。聂永军认为将来还会出现更大功率的充电机,这是因为在一些特定领域对高功率有着特殊的需求。他举例说,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一些大型河流主干的运输船也正面临着电动化趋势。这些船只的电池容量更大,因此对功率的要求更高。
不过,聂永军认为,虽然高功率是行业趋势,但功率也不是越大越好。他表示,充电系统的功率最主要的还是要适应车端的需求,根据不同场景下电动车的需求来制定充电桩的功率。例如,针对农村市场,160kW拖4枪、240kW拖6枪比较合适。
另外,高功率产品对制造商能力也是很大考验。一方面,在材料的使用上,厂商需要做大量验证,也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否则会有很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未来充电行业将更加注重运营,对充电产品的稳定性、转换效率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制造商没有一定技术实力,很难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空有高功率没有任何价值。
纵观绿能慧充的充电产品,给业界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全”,不仅分体、一体、直流、交流全覆盖,在功率上,从7kW、360kW到480kW、640kW,以至更高的800kW、1000kW,都有相应的产品。
对于这样布局的原因,聂永军表示,当前行业以大功率快充技术为主,但是市场的需求呈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场地、电力容量的不同,对充电桩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产品也需要多样化。
绿能慧充的“全”不仅体现在充电桩产品种类上,也体现在公司整体业务布局方面。自2021年以来,公司除了深耕充电桩领域外,还横向拓展了储能、微网、数字能源业务,并于2024年6月以现金方式收购中创航空57%的股权,新增重载工业无人机业务。
在储能业务上,绿能慧充早期产品主要以工商业储能柜为主,用来配套充电站。后来,公司又与石油企业合作,开发光储融合项目,以减少柴油在一些环境恶劣区域的应用。同时,绿能慧充还在国外一些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布局储能柜,承担当地的调峰调频职能。
今年以来,绿能慧充又推出集装箱式的大储产品,主要面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以及智能微网领域。
聂永军认为,虽然当前储能行业“内卷”愈演愈烈,但未来储能市场仍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万亿级市场,并将逐步由企业鱼龙混杂、低价竞争的局势过渡到以追求安全、品质、性价比为主的局面。
聂永军还表示,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储能行业,而真正在这方面有深度研发、有系统布局、有系统服务能力的企业,尤其拥有优化设计能力、效率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安全控制能力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推动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